close

 

電子書-錯過的時光:哈金詩選 (PDF版、ePub版)

 

詳細介紹(點我)

 

 

在成為小說家之前,他其實是位詩人

在成為一位詩人前,沒有人可以說他足以駕馭文字──

另一個人,另一個更富有潛力的自己。

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哈金詩選集首度中譯

精選自《沉默之間》《面對陰影》《殘骸》三部詩集

特別收錄長篇小說《自由生活》「武男的詩」27首詩作


╳ 本書收錄哈金三部重量級詩作


《沉默之間》為中國弱勢群體發聲

《面對陰影》是哈金個人在美國的奮鬥經歷、對生活的感恩、對舊友的情誼,以及對童年的記憶。

《殘骸》從各種不同的個體角度看中國歷史,既有縱向的磅礴氣勢,又有橫向的細緻深刻,從大禹治水一直寫到清末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出洋,以抒情筆調寫華夏歷史。

《自由生活》被美國桂冠詩人、文學評論家羅伯特‧平斯基(Robert Pinsky)譽為「史詩」:「(《自由生活》)改變了文學體裁,敍述在親切的家常話基調上展開,之後才意識到這是一部史詩。」

╳ 哈金的誕生

1986年秋季,我的導師法蘭克‧畢達教詩歌寫作,我當時是二年級文學研究生,還不允許正式修這門課,所以我就旁聽,但必須交作業。〈死兵的獨白〉是我交的第一篇作業,法蘭克很喜歡,就興沖沖地給他的朋友在電話上讀了。他那位朋友當時是《巴黎評論》的詩歌編輯,就錄用了。但那是在電話上接受的,得署上個名字,法蘭克問我要用什麼名字。我不願意讓別人知道我在寫東西,就問「哈金」怎麼樣,他說聽起來很好,很簡潔。從那時起我就開始用這個筆名。後來法蘭克和我的另一位也是詩人的導師──艾倫‧葛羅斯曼──鼓勵我繼續寫詩。1988年夏季,我在工廠裡做看守,有時間,就寫了《沉默之間》。那年秋季,有幾家出版社拒絕了這本詩集,最後被芝加哥大學出版社接受了。詩集出版時,我並沒有很在意,覺得這只是一個「插曲」,因為我打算將來回國,用中文寫作。

╳ 哈金與他的詩

天安門事件後,我漸漸意識到得用英語長期寫下去,但我也覺得自己太天真,以前沒意識到代言人的角色有多麼沉重。所以第二本詩集《面對陰影》就變得比較個人化,更有抒情的強度,詩也更簡練些。第三本詩集《殘骸》,斷斷續續寫了大約三年;則像一部史詩,從各種不同的個體角度看中國的歷史。《面對陰影》裡面的詩最像我自己,跟自己個人的經歷比較密切。對詩人來說,最難的是──怎樣找到自己獨特的音樂。你看英語中的大詩人,只要拿出一行詩,讀者一般就知道是誰的。所以不是流暢與否的問題,而是詩人怎樣獲得自己特性的問題,一個終極性的問題。我在英文詩裡其實沒走多遠,但深知這個問題。這些年來我大部分精力都用到小說上了。英語中沒有非母語的大詩人,這也是非母語作家寫作的極限,但願將來有人衝破這個極限。

作者簡介:

哈金(Ha Jin)

本名金雪飛,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。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。在校主攻英美文學,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,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。1985年,赴美留學,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(Brandeis University)博士學位。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。

著有三本詩集:《沉默之間》(Between Silences: A Voice from China)、《面對陰影》(Facing Shadows)和《殘骸》(Wreckage);另外有短篇小說集《光天化日》(Under the Red Flag)、《好兵》(Ocean of Words: Army Stories)和《新郎》(The Bridegroom);長篇小說《池塘》(In the Pond)、《等待》(Waiting)、《戰廢品》(War Trash)、《瘋狂》(The Crazed)、《自由生活》(A Free Life)。

短篇小說集《好兵》獲得一九九七年「美國筆會/海明威獎」。《新郎》一書獲得兩獎項:亞裔美國文學獎,及The Townsend Prize小說獎。長篇小說《等待》獲得一九九九年美國﹁國家書卷獎﹂和二○○○年「美國筆會/福克納小說獎」,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,該書迄今已譯成二十多國語言出版。《戰廢品》則入選二○○四年《紐約時報》十大好書、「美國筆會/福克納小說獎」,入圍二○○五年普立茲文學獎。

譯者簡介:

明迪

美籍華裔女詩人,英美語言文學學士,語言學碩士,波士頓大學博士生ABD。譯有《在他鄉寫作》、《自由生活》(詩歌部分),以及英美現當代詩人的作品。著有《D小調練習曲》、《柏林故事》、《日子在膠片中流過》等詩文集。

 

詳細介紹(點我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ohnsbook 的頭像
    Johnsbook

    Johnsbook的部落格

    Johns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